伊春市人民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公开 > 政策 > 其他文件 > 伊政发

索 引 号:
发文机关:
成文日期:
发文字号:
伊政发〔2022〕17号
发布日期:
2022-10-24
时  效:
现行有效
名  称:
伊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伊春市产业振兴行动计划(2022-2026年)的通知

伊春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伊春市产业振兴行动计划(2022-2026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10-24 14:00来源:伊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访问量:
字体:

伊政发〔202217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直属单位,中、省属各单位:

    《伊春市产业振兴行动计划(2022—2026年)》已经市政府十五届十五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伊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0月24日

(此件公开发布)

伊春市产业振兴行动计划

2022—2026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帮助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扩量,不断提升产业引领力、技术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切实增强维护产业安全能力,加力推进伊春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结合省产业振兴行动计划和我市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对伊春特指要求牢记“让老林区焕发青春活力”政治嘱托,围绕答好“林区三问”,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完整、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伊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赋能升级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推动服务业结构优化,实现结构、规模、效益有机统一,以高质量、高效益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推动伊春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二)基本原则

   坚持推动产业振兴。凝聚全市共识,集聚全市力量,围绕伊春市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向产业振兴集中发力。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老树发新枝,迸发新活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新形态、提升竞争力、再上新高度

    坚持实施规划引领。发挥市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组织实施好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创意设计等规划和政策,优化要素供给,支持市场主体快速成长,使政府“有形的手”与市场“无形的手”握紧合力,为各类企业打造健康发展新舞台。

坚持谋划新兴产业。聚焦国际国内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趋势,紧扣新机遇,着眼前沿产业敢闯敢试敢于谋划,抓牢新经济业态,抓实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劲动力。

坚持强化招商引资。建立与产业发展方向相匹配的招商项目库,建立以“六强企业”、领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等为主体的目标企业库,开展外出精准招商、线上招商、平台招商、活动招商等一系列招商活动,加强产业补链强链延链,为产业发展持续做好增量来源。

坚持优化营商环境。完善落实重点工作“四个体系”建设,学习先进服务理念、服务思路、服务举措和服务细节,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政务服务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大幅提高政务服务效率。

    (三)发展目标

到2026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引领和推动伊春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加快打造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创意设计等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推动服务业结构优化,旅游康养、文化娱乐、养老托育等生活服务业向多样化和高品质转变。力争到2026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其中二产占GDP比重达到1/3以上,形成质量引领、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四)加快产业布局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承接和融入国家、省重大生产力布局,围绕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区域振兴计划,推动生产要素向重点地区集中向重点园区集聚,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动力系统,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力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数字农业、生物医药、绿色食品产业示范区,推动轻工和进出口加工产业加快发展。发挥小兴安岭地区生态功能优势,加快推动森林生态旅游、森林食品、绿色矿山、林都北药等重点产业发展。形成特色农林养殖、传统林木加工以及重点产业发展同时发力的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奋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实践地。

    二、全力推动经济发展

    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敢于“无中生有”“有中生新”加快实施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创意设计产业发展规划,落实配套政策措施,做好伊春市的必考题。

    (一)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规律以加强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为新动能,以全方位提升传统产业数字化赋能为主阵地。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成果转化体系。依托行业龙头企业组建数字产业联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伊春特色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体系。深入推进优势特色产业数字化改造,推广农业全产业数字化集成应用和数字农业发展模式,加快“数字技术+农业生产”“云数统管+农业管理”“电子商务+农业营销”“互联网+农业服务”等智慧农业发展。创新发展数字金融,深化对俄金融合作,加快数字金融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提升数字金融普惠水平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夯实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搭建文化数据服务平台,促进文化机构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文化存量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全面激发数字消费活力,加快培育发展跨境电商、共享经济、平台经济、新型文化企业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新型智慧共享数字生活。〔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文广旅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金融局、人民银行伊春市中心支行、伊春银保监分局,各县(市)、区政府〕

(二)推动生物经济创新突破。立足我市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全面实施伊春市“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和配套支持政策,着力提升生物科技产业化应用能力,推动生物产业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发展,瞄准生物领域高质量发展科技需求,大力开展科技合作和成果引进,提高整体效能以推动成果本地应用及科技产业化为目标,提升科技创新动能推动传统动能改造升级和新动能成长壮大,持续增强产业创新力。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伊春职业学院,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教育局,各县(市)、区政府

(三)积极发展冰雪经济产业。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打造示范性冰雪基地,丰富高品质冰雪旅游项目和冰雪旅游产品,培育若干精品主题冰雪旅游路线,打造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冰雪旅游目的地坚持赛事搭台,高标准打造一座集比赛、训练于一体的冰壶竞技场馆,积极承接国家级、省级冰壶赛事,积极申办国内外高水平冰雪赛事,拓展冰雪体育休闲运动。培养具有高水平的冰雪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壮大冰雪人才队伍。打造全市青少年冰雪活动推广普及示范基地。〔牵头单位:市文广旅局、市体育局,配合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县(市)、政府

    (四)打造创意设计产业新高地。充分运用绿色、低碳、系统、协同、生态等设计理念和手段,落实省创意设计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配套支持政策,以“产业设计化”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以“设计产业化”完善设计产业生态链,提升产业链专业化协作配套水平。精准推动重点门类创意设计创业发展。利用创意设计赋能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和传统产业,增强产业柔性生产和需求适配能力。〔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各县(市)、区政府

    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国际趋势、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加快新能源、绿色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深度谋划、长远规划,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

(一探索新材料产业绿色发展立足我市林业等自然资源优势,依托拥有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以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推广资源循环、高效节能、清洁生产的运行模式,推动新材料产业绿色化、现代化发展。依托重点企业,积极探索尾矿综合利用路径,推动尾矿综合利用取得突破。〔牵头单位:市工信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市)、区政府

(二)提升工业产业核心竞争力依托钢铁产业龙头企业,建设100万吨废钢加工基地、140万吨焦化封闭料场、160万双高棒热机轧制生产线等重点项目培育风电、光伏、环保等新兴产业提档升级,做强做优。鼓励引进装备项目和装备企业,提升我市装备产业和研发能力,做强做优装备制造业。〔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各县(市)、区政府

(三)推进农机装备智能化发展。提高农机产品的信息感知、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推进“互联网+农机作业”,推广建设应用农机作业监测、远程调度等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信息互联共享,提高农机作业质量与效率。〔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政府

四、赋能升级传统优势产业

    坚持数字赋能、设计赋能、创新赋能,用信息化、绿色化、服务化改造传统产业,向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要发展,向优势产业和产品延伸升级要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持续放大优势,重塑优势、重振雄风,打造振兴发展新引擎。

(一)推进康养旅游高质量建设。依托大森林、大界江、大湿地、大农业、大冰雪等资源和四季分明的气候优势,深度挖掘我市丰富旅游资源,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打造宜居宜游宜养全域旅游康养品牌。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优先发展生态旅游、冰雪旅游、户外运动三大全谱系旅游和春夏秋冬全季节旅游,加快九峰山、石林等重点景区改造升级,推动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推进生态自驾、休闲康养旅游产品、模式、业态创新,打造森林、界江、湿地、边境等精品线路,提高生态旅游首位度,打造冰雪旅游度假胜地、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自驾和户外运动旅游目的地。促进生态康养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推动养老与医疗、农业、健康、旅游等行业融合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避暑和森林康养、温泉疗养、北药医养、生态颐养等基地,促进康养企业连锁化、集团化发展。叫响伊春旅游品牌,充分挖掘释放“凉爽夏季”“冰爽冬季”核心优势,构建城市旅游品牌、美食品牌、产品品牌、季节品牌、节庆品牌、住宿品牌等系列子品牌,形成伊春独特的旅游品牌体系,打造形成全国避暑康养胜地。〔牵头单位:市文广旅局、市卫健委、市民政局,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市)、政府

(二)推进森林食品精深加工。发挥林区天然、绿色、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森林食品加工业,以龙头企业为牵动,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加大蓝莓深加工、木耳饮品、山野菜加工、桦树汁饮品等特色产品研发力度,增强高附加值产品供给,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森林食品精深加工基地建设,鼓励新建相关企业、项目入驻基地,补充完善森林食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利用绿色有机、寒地黑土、非转基因等资源优势,向森林、江河湖泊、设施农业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加快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功能食品、特色食品等产品,巩固提升绿色食品优势。〔牵头单位:市工信局、市林草局、伊春森工集团、市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市)、政府

(三)构建绿色矿山产业体系发展绿色矿山推动矿产资源勘探、开采和精深加工一体化,延长精深加工产业链。通过技术改造优化产品结构,增加产品品种,提产品附加值,力争到2026我市钢材产量达到425万吨,总产值达到150亿元,销量占全省比重达到90%以上,全力打造钢铁行业绿色发展示范企业在工业强省建设中占有一席之地。加快钼产业链发展,推动钼尾矿综合利用取得进展。发展循环经济,探索尾矿库植树造林,恢复破坏林地。积极推进钒产业基地钒铁矿开发建设(绿色矿山)、提钒技术研发与应用(转炉提钒)、钒产品综合利用(钒化工)和新能源储能产品开发与应用(钒电池)等项目建设。推动北红玛瑙、桃山玉等玉石开采加工。牵头单位: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各县(市)、政府

(四)推动林木加工产业升级。用好境外林木资源,推动林木加工业规模化、品牌化、集约化、高端化发展。支持我市龙头企业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推动跨界合作,拓展整体家居设计,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开展“在线个性定制”、高档家装等业务,打造“泛家居”企业。引导木制工艺品加工企业推出更多适应不同消费需求的新产品,不断提升“北沉香”、木雕根雕、核桃花瓶、木艺版画等产品的创意设计水平,向多元化、个性化、精品化升级,叫响“中国木艺之乡”。牵头单位:市工信局,配合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市)、政府

五、推动服务业结构优化

    强化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产品创新,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以市场需求升级为导向,增强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打造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释放振兴发展新活力。

(一)聚焦数字技术创新生产生活以各类场景化应用为导向,构建信息服务产业体系。加快新型网络建设,推动级骨干网和城域网扩容升级。加快双千兆全光网建设5G网络规模部署,全面建成“全光网市”。针对不同群体创新丰富移动通信服务产品,不断提升公共信息服务水平。加快完善全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功能,提升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政务服务协同效能。聚焦政府服务、社会治理、智慧监管等领域,加快建立完善全公共支撑体系,提供统一服务与应用支撑平台,满足各地各部门共性业务创新应用需求以数字化技术全面深化政府数字化改革培育智能教育、智慧医养、智慧文旅、智慧供暖等智能生活服务新模式,鼓励发展远程医疗、在线诊疗等互联网医疗服务,有效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提升文化展馆信息化服务能力,培育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会服务新模式新体验。〔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营商局,配合单位:市委网信办、市通管办、市工信局,各县(市)、

(二)推动现代金融服务业创新发展。多元发展数字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科技金融,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加大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生态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龙头企业的中长期贷款支持,推进技改贷款、并购贷款、供应链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产品创新。推动兴安岭生态银行建设,开展多层次政银企对接合作,丰富金融产品,积极构建跨境金融服务平台,拓展中俄企业提供跨境结算、跨境融资等金融服务产品。用好用足各类金融支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普惠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信用贷投放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推动“金融+互联网”“线上+线下”等数字金融服务新业态发展,促进以大数据和“软信息”等为依托的金融租赁、信用贷款等业态发展。牵头单位:市金融局、人民银行伊春市中心支行、伊春银保监分局,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国资局,各县(市)、政府

(三)构建现代物流网络。统筹物流基地和交通基础设施布局,构建社会化、信息化、专业化现代物流网络。加强物流通道、物流节点、县乡村三级骨干商贸物流网络建设和末端配送节点建设,构建运输、仓储、流通、配送物流服务体系,打通农村公共物流最后一公里,实现全覆盖。加强既有物流园区和铁路、公路货运场站的改造升级、功能调整,鼓励发展仓储业务代理和仓储库房租赁,努力实现土地、场站、线路、配套服务等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推动物流企业专业化发展。〔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邮政管理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市)、政府

(四)推动养老托育服务业健康发展。探索发展“一老一小”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和托育相关产业,推动养老托育服务产业、事业协同发展。支持多元主体供给养老服务,构建居家机构社区相协调,康养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鼓励大中型养老机构连锁经营、集中托管,打造一体化平台,将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资源引入社区和家庭,促进社区、机构、居家养老服务融合式一体化发展。鼓励发展多层次托育服务,落实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推动婴幼儿照护服务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建立多样化、多元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激发社会力量建设托育服务机构积极性,支持建设一批专业化、连锁化、分布式、嵌入式的托育服务设施,提供计时托、半日托、全日托等多样化普惠托育服务构建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民政局、市卫健委,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国资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市)、政府

(五)推动文化娱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加速新兴技术与文化娱乐产业渗透、融合,不断加强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打造伊春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创造力和影响力推动红色基因文化传承发展。牢牢把握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要求,宣讲好红色精神谱系丰富内涵,让红色资源活化为可听可看、可读可感的精神文化产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繁荣木拼画、版画、北沉香木艺、斗熊舞等民族特色文化,发展特色边疆文化产业。发挥冰雪、音乐、异域风情等文化特色,建设伊春冰秀基地、华夏音乐文学艺术馆。推动演艺产业创新发展,积极发展夜经济,支持大型演艺机构组建集演艺演出、场馆经营、体育赛事、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文化艺术经营综合体。〔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局,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体育局,各县(市、区政府

    六、实施九大重点行动

    坚持把推动规划实施作为关键环节,创新机制、创新手段、创新工作路径,推动产业振兴发展实现新突破。

(一)宣传引导行动。深入学习领会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深刻理解实施产业振兴行动计划的重大意义,提高站位,凝聚共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以产业振兴引领经济振兴、以经济振兴推动伊春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从惯性思维和思想禁锢破题,不断增强用改革创新的思维破解振兴发展中难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宣传主渠道作用,把新闻媒体笔尖、镜头聚焦到产业振兴上,深入解读、解析行动计划和系列保障政策,加大重大项目、重点产业、代表企业、典型事例宣传力度,激发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各县(市)、区,各部门要围绕行动计划,建立领导责任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工作推进体系、督导问责体系,坚决扛起工作责任,在全市形成向经济建设中心聚焦发力、心无旁骛推进产业发展的磅礴动力。〔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配合单位:各县(市)、政府

(二)招商引资行动。向引进外来战略投资者要发展,落实招商引资政策,强化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紧扣产业,瞄准高技术、高成长性、高附加值企业,建立投资机会清单、招商引资工作台账和重点目标企业库提高招商落地率和精准度。建立健全“权责一致”的高效决策机制,落实落细招商任务,做到工作细化、具体化。组织参加省级重大招商活动和展会,积极开展以商招商、专业招商、云端招商,引进更多优质企业落户我市,深度拓展产业合作新领域。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围绕项目做,主动对接国家和省产业导向和项目计划,积极构建形成谋划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梯次建设新格局。〔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商务局,配合单位:各县(市)、政府

(三)产业培育行动。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推进央企国有企业和地方民营企业协同发展,加快发展上下游协同配套。实施企业振兴专项行动,着力解决民营经济偏弱问题。实施企业升级工程,支持企业规模壮大,促进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发挥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作用积极建设先进制造业产业、创新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产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打造良好产业生态。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配合单位:市金融局,各县(市)、政府

(四)科技成果转化行动。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聚焦制约我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合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创新平台载体建设鼓励创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院校、企业科技成果对接机制,适时共享科技成果加强各类转移转化孵化平台建设,畅通科研成果本地转化快车道,加快先进科技成果高水平创造和高效率转化。〔牵头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各县(市)、政府

(五)政策惠企行动。落实好市级各项纾困惠企政策,确保各项纾困措施直达基层、直接惠及市场主体。制定市内新出台产业政策实施细则,明确支持范围、受理部门、启动时间、申报条件,确保政策兑现精准高效健全政策落实工作责任机制,提升政策的执行力建立政策效果评估制度,着力解决政策落地存在问题按照“谁起草、谁解读”原则,充分利用专家访谈、媒体刊发、评论文章、政策问答等多种形式加强政策宣传解读专项清理整治政策落地“中梗阻”等现象,畅通政策到企“直通车”渠道创新政策惠企模式,加强政策惠企名单储备和动态调整,实现“政策找企业、精准推送”,探索实施一批“免申即享”政策落地方式,最大程度减少企业制度性成本。牵头单位:市工信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营商局、市商务局,各县(市)、政府    

(六)金融助振兴行动。发挥财政专项资金对重点产业引导带动作用,统筹产业基金支持方向,形成商业性基金与政府产业基金互补格局。发挥不同类型金融支持优势,整合多种金融工具和渠道,建立风险共担、信息共享机制,充分发挥现有已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作用积极组织参与活动,建立常态化银企对接机制,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服务能力。〔牵头单位:市金融局、市财政局、人民银行伊春市中心支行,配合单位:各县(市)、政府

    (七)人才保障行动。全方位引进、培养、留住人才,选好用好各方面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围绕健全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制度,统筹推进高技能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更加灵活开放的引才机制,支持通过特设岗位等措施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不受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制。以平台集聚人才,着力构建梯次结构布局合理的创新平台体系。建立健全人才生活保障机制和收入分配政策,推进便捷举措,提高服务水平,为产业领域高层次人才提供“一站式”优质服务,切实解决其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困难。〔牵头单位:市人社局,配合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工信局,各县(市)、政府

    (八)要素支撑行动。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创新民营企业服务模式。将重点企业纳入电力、天然气、运输等大用户要素保障范围,支持企业使用双回路供电,鼓励企业使用清洁能源,支持产业园区配套建设光伏发电、风和冷链物流设施企业所需工业用地实行净地出让,其土地出让底价在国家规定标准范围内可根据土地估价结果和产业政策综合确定。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及信息平台。〔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局、市林草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国网伊春供电公司,配合单位:各县(市)、政府

(九)品牌培育建设行动完善品牌培育发展机制,开展品牌创建行动,培育伊春知名品牌,推动我市优势品牌走向全国。鼓励企业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深化品牌设计、品牌维护、市场推广能力建设,提高品牌全生命周期管理运营能力。实施工业领域“三品提升战略”,遴选工业质量标杆,培育工业企业标准“领跑者”,提升品牌知名度。支持企业加强品牌保护和维权,依法严厉打击品牌仿冒、商标侵权等违法行为,为我市优质品牌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配合单位:市工信局,各县(市)、政府

    保障措施

    把抓落实作为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式,将推动行动计划融入到“四个体系”建设中,坚持以思想上的“破冰”推进发展上的“突破”,在推动产业振兴发展中取得新成效。

    (一)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强化市委、市政府对行动计划的领导和组织推动,成立市级产业振兴行动领导小组,建立“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统筹推进产业振兴行动计划落实。各县(市)、区,各部门对照成立工作专班把产业振兴工作作为检验履职担当的标尺,主要负责同志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从全局高度谋划推动工作落实,分管负责同志履行抓落实直接责任,落实具体工作任务,细化工作目标和责任分工,建立工作台账,实行挂图作战。

    (二)健全计划落实体系。以产业振兴行动计划为牵动,市直相关主管部门要紧密对接省新型城镇化规划、省“十四五”规划、伊春市“十四五”规划和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中确定的任务,围绕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每个专项行动和配套计划要有一个配套方案、一个专班、一名市领导包联、一个牵头部门、一个目标、一个考核体系,形成推动产业发展的方案体系。各县(市)、区要结合自身实际,找准切入点,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整体性和协调性、时效性和延展性,制定出台产业振兴行动计划,形成上下衔接、层级衔接、功能互补、边界清晰的规划体系。

    (三)健全政策保障体系。抢抓中央给予支持的重大发展机遇,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系列政策措施,制定可操作的实施细则,明确各单位工作职责,确保企业可享受相关政策。将行动计划作为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重要举措,各有关部门要围绕行动计划确定的产业发展方向,及时将政策向企业和潜在投资者广泛宣传,汇集成册,实现“扫码即看”,确保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向全社会展现市委、市政府振兴产业的决心和信心,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落实各项纾困惠企政策,做实做细包联服务企业工作,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四)健全工作推进体系。建立清单管理制度,实行重点工作任务台账管理机制,将产业振兴任务逐条分解,明确具体措施、责任单位及完成时限,提升重点工作落实的全面性、时效性、精准性。建立工作调度机制,市产业振兴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季度开展一次督导调度,及时掌握情况和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开展业务指导,通报各项重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交流推广经验做法,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走深走实。建立专项评估机制,根据产业振兴重点工作进展情况,领导小组办公室适时通过实地调研、专家研讨、聘请第三方机构等方式,开展工作成效评估,将评估结果与目标任务进行对标对表,对潜在风险给予预警提示

    (五)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将生物经济、数字经济、冰雪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纳入统计指标体系,并完善产业振兴统计指标体系。遵循实事求是、重点突出、科学合理、讲求实效、便于操作和考核的原则,细化重点产业以及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的年度工作考核评价指标,制定考评细则,建立定期考核与日常考评相结合的工作机制,考核评价结果将作为组织部门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参考,使考核结果成为抓落实的刚性约束。

(六)健全督导问责体系。创新督查方式,采取专项督查、定期督查等形式,重点督查各县(市)、区,各部门推进产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支持政策落实情况,按季度开展序时分析,“晾晒”工作成绩。突出问题导向,找准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加快整改落实,对于经督导仍整改不到位的县(市)、区和部门及时约谈。坚持有责必问、问责必严,把监督检查、责任追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制度执行强大推动力。

分享到:
TOP 打印 关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